反复移植失败有救了!做对这件事,成功率暴增3倍!重磅文献!
前阵子,我们和大家分享了碎片化睡眠对生育力的影响,提到不连贯的、碎片化的睡眠都会对卵子的质量和宫腔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受孕几率降低,流产风险增加。
可能有些小伙伴对此不甚在意,认为影响微乎其微;特别是一些正在进行试管婴儿的姐妹们,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成功取卵,且胚胎质量良好,熬夜应该不会带来太大问题。
如果你也抱有同样的观点,那就大错特错。因为接下来的一组研究数据可能会让你惊出一身冷汗!据研究显示,胚胎移植前的睡眠不足与妊娠率的显著降低存在关联,其差距竟然高达3倍多!
睡眠组和熬夜组胚胎植入成功率相差3倍多!
近年来,多项研究揭示了睡眠不足与怀孕成功率之间的负面联系。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研究者们精心设计了一项小鼠试验。
在这项试验中,小鼠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睡眠剥夺组,另一组则是保持正常作息的对照组,这一分组安排是在胚胎植入前的关键时期。
经过3.5天的密切观察后,所有小鼠均被采集了血液、子宫以及输卵管等样本以供进一步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中小鼠子宫内成功出现胚胎的比例高达89%,而睡眠剥夺组的这一比例却锐减至2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发现,睡眠剥夺组小鼠的子宫重量明显较轻,这可能意味着其子宫环境受到了不利影响。同时,该组小鼠的血液中皮质醇和睾酮的浓度有所上升,而孕酮和黄体生成素的浓度则相对较低。这些激素水平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胚胎的着床和发育。
此外,研究者还观察到一个现象:睡眠剥夺组中有3/4的胚胎出现在了输卵管中。这一现象意味着着床的延迟,或是宫外孕的前兆。
这项研究无疑表明,睡眠,尤其是胚胎植入前的睡眠,对于胚胎能否顺利着床至关重要。休息不足不仅可能降低怀孕成功率,甚至还可能增加宫外孕的风险!
因此,即使我们已经完成了取卵过程,但在胚胎移植前,依然不能忽视夜间休息的质量。
当然了,说到睡眠不足,我们和大家提到最多的还是它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据202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居民的平均睡眠时长普遍偏短,为6.75小时,其中,28%的人群夜间睡眠不超过6小时、睡眠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超6成人的睡眠质量欠佳;甚至有1/5的人属于“较差”水平。
另有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慢性失眠患者中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同时,对卵巢功能下降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多数人报告有睡眠障碍。由此可见,睡眠障碍是卵巢功能减退人群的一个显著特征。
那么,睡眠不足究竟是如何对卵巢功能产生影响的呢?
1.睡眠不足影响卵巢激素
睡眠不足往往首先引发卵巢激素的异常,这种内分泌的紊乱进而波及卵泡的发育和排卵过程,最终导致月经出现紊乱、不孕症的风险增加以及流产率上升。这一连串的影响与昼夜节律的异常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要知道,昼夜节律的“指挥官”是下丘脑里的视交叉上核(SCN),它就像是我们身体的中央生物钟,与外界的光线变化紧密相连。当视网膜感受到光线的变化时,就会发送信号给SCN,让我们的内部生物钟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
而SCN神经元在调节女性生殖激素分泌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睡眠不好,就会干扰SCN的正常工作,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的功能出现问题。
这样一来,黄体生成素(LH)的峰值就会发生变化,促卵泡生成素(FSH)的水平也会升高。FSH升高意味着卵巢对激素的敏感性减弱了,这可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一个信号。而LH峰值的变化会影响到卵母细胞的成熟和排卵,可能导致排卵障碍。
另外,SCN还能控制褪黑素(MLT)的合成和分泌。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就像是个“抗氧化小能手”,能清除卵巢组织中的过量活性氧,从而延缓卵巢衰老。如果睡眠不好,昼夜节律乱了,就会抑制褪黑素的合成,进而降低卵巢储备功能。
2.睡眠不足对卵母细胞的影响
当然,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到卵母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有研究显示,昼夜节律的紊乱会导致卵巢细胞凋亡增加,卵巢DNA损伤加剧,进而使得卵母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另外,也有研究者通过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睡眠时长及睡眠障碍发生频率与卵母细胞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睡眠时长与取卵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联趋势。具体来说,每增加1小时的睡眠时长,取卵数量就会相应增加1.5个。
这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睡眠障碍对卵巢功能的不良影响。
3.睡眠不足引发氧化应激
除此之外,睡眠不足还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导致炎症因子如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水平上升。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IL-6会干扰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纺锤体的正常形成,影响染色体的正确排列,从而使卵母细胞无法正常分裂,进而损害卵子质量。
此外,氧化应激本身也会导致卵巢颗粒细胞过度凋亡,引发卵泡闭锁,最终导致卵巢功能下降。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特别想提升自己的睡眠质量呢?别着急,接下来E好孕就从3个方面给大家分享改善睡眠的小妙招!
1.运动疗法
《英国医学杂志》子刊最近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提出了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睡前小运动”。研究指出,与长时间保持静态姿势相比,在睡前4-5小时内规律性地进行3分钟的轻至中度抗阻运动,不仅能将睡眠时间延长近30分钟,而且不会影响睡眠质量和第二天的日常活动。
研究推荐了三个简单的抗阻运动动作:首先是站姿提膝展髋,站立后抬起一条腿的膝盖,然后将抬起的腿向身体外侧展开,最后收回并放下;其次是深蹲动作,模仿坐下的姿势但避免真正坐下,下蹲时膝盖要保持在脚尖之内;最后是提踵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踮脚动作。
这三个动作每个持续20秒,完成三个动作共计1分钟。建议进行三轮循环,每次锻炼只需3分钟。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建议每隔30分钟进行一次这种锻炼。不过,锻炼时一定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为,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规律的晚间活动不仅能有效改善睡眠,还对餐后血糖和胰岛素的急性反应有积极影响,对心脏健康也有益处。
2.中药泡脚+足底按摩
足全息疗法,也被称为“足底反射区带诊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脚上分布的全息穴位(即人体各部位组织、器官在“足”这个全息胚上的对应信息点)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对于失眠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足全息疗法中的“足浴”和“足底反射区按摩”进行居家调理。
足浴:每晚睡前,用37℃——40℃的特制中药汤熏泡足部,药液深度达到踝上20cm左右,浸泡15——20分钟。这样可以帮助身体新陈代谢,改善睡眠质量。
足底反射区按摩:按摩的操作顺序为先左后右,依次按摩足底、足背、足内侧、足外侧以及小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基础反射区可以选择心、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定性)。
有研究表明,足底反射区按摩配合艾灸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而采用按摩足底反射区加拔火罐的方法治疗失眠,临床总有效率甚至可达96.3%。
3.补充针对性的营养素
我们也可以适当补充有助于睡眠的营养素,许多面临睡眠障碍的女性,往往伴随着体内某些关键营养素如维生素B族、γ-氨基丁酸以及镁等等微量元素的缺乏。
因此,在擅长生殖营养的健管师指导下,结合个人的营养需求与身体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充计划,无疑是一条通往优质睡眠的有效途径。